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(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)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5次饰演毛泽东的经历,对王仁君而言是一场漫长而虔诚的旅程。每一次扮演,都是对这位伟人生命历程的再度靠近,也是对自我表演疆域的不断拓展。

作者|魏侨、编辑|丁宇

在《浴血荣光》中,演员王仁君第五次饰演毛泽东。

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《浴血荣光》将镜头聚焦于1927年至1935年——中国革命史上艰难困顿的“至暗时刻”。剧中的毛泽东虽然面临艰难的环境,但是依然目光如炬,因为黎明终将到来。

从电影《古田军号》《1921》,到电视剧《中流击水》《问苍茫》,再到正在热播的《浴血荣光》,王仁君在演绎不同历史阶段毛主席形象的过程中,与这位伟人结下了一种奇妙的“年龄缘分”。他在36岁时出演《古田军号》,主持古田会议的毛泽东正是36岁的壮年;如今在《浴血荣光》中演绎遵义会议时期的毛泽东,42岁的王仁君,恰与当年毛泽东的年龄重合。这种冥冥之中的联系,让王仁君每一次的演绎都承载着更深沉的历史回响与生命体验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博客作者在《浴血荣光》的主创见面会之后,见到了演员王仁君。那天下午,他和剧中主创一起参观了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的相关展览。他驻足在《秋收起义》油画前久久凝视,剧中高扬的军旗仿佛又在眼前。他向我们回忆,第一次到军博还是1996年时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,那时他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有这样珍贵的表演经历。

这些作品让很多年轻观众产生了共鸣,他们得以回望过去、了解历史,这正是演员饰演领袖的意义,不是复刻神坛上的雕像,而是让血肉之躯的奋斗与牺牲照亮前路。当年轻观众在弹幕里打下“他出来了,天就晴了”,那些战火中的信仰与隐忍,便已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悄然生根。

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,革命力量从六千余人锐减至不足千人,这段充满挫折与反思的历程,鲜少被影视作品深入书写,却恰恰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
“这是我们年轻的党和人民军队遭遇无数挫折与磨难的时期。从马日事变到汪精卫分共,再到革命力量的艰难转移。”王仁君说:“正是在这段时间,呈现了毛泽东同志从革命的追随者、探索者,最终成为党的决策者与领导者的关键成长。”

为了贴近这一特殊时期毛泽东的状态,进组前,王仁君减重近30斤,还原史料中毛泽东因患疟疾而“瘦到皮包骨头”的真实体态。在他看来,外在形象的塑造是通往人物内心的第一道桥梁,剧中甚至为他准备了三个不同的头套。这种对外形细节的精准把握,是呈现人物历史真实感的第一步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导演陈力对“真实”更是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,剧组深入探访闽西革命老区,尽量呈现出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场景。这种真实,从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细节出发,构建起一个可感可触的历史空间,辅助身处其中的演员给出准确的表演,最终汇聚成人物的鲜活形象和精神内核。“越拍越辛苦,越拍越累”,这种身体上的消耗,恰恰成为了王仁君理解角色在极端困境中殚精竭虑的切入口。

当王仁君在逼仄的阁楼上,以他44码的脚尝试上下那狭窄陡峭的楼梯时,他从未如此切身地体会到当年革命者的艰辛,“楼梯窄到如果我正着往下走,三分之二的脚掌都在外面。”阁楼上陈年的蛛网与灰尘密布,甚至无需再增加道具。“你看剧中主席很下意识地挥手拂去蛛网的动作,都是那种环境里最真实的反应。”王仁君回忆道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剧中所呈现的真实,不仅仅是彼时艰苦卓绝的环境,也充斥着生活中极具“烟火气”的瞬间:杨开慧托人捎来的包袱里有一双新鞋,毛泽东试穿时流露出如获至宝的欣喜;发现杨开慧简短字条中何长工的名字占去大半,他也会带着点“吃醋”小情绪嘟囔:“你看没写几句话,让你占去了一半。”正是这些琐碎的、日常的情感流露,让角色真正从土地之间生长出来,剧中再现的绝非神坛上遥不可及的领袖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、可敬可爱的“人”。

《浴血荣光》中多次触及毛泽东对家人的巨大亏欠,但这种情感只在私下里、独处时才悄悄流露,而在其他人面前他总是克制的。比如在行军的路上,他向朱德诉说妹妹毛泽建英勇牺牲的经历,“每一次讲到这个情景我的情绪都很难自控,但导演提醒我,作为这支军队的主心骨和灵魂人物,在战士和战友面前,情绪必须是隐忍、克制的。”公开场合的坚韧与独处时睹物思人的悲痛,这种“收”与“放”的辩证处理,反而更立体地映照出革命者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崇高境界与情感代价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剧中也将毛泽东身处的环境与内心更深层的觉悟与重负展现出来。比如,他可以开会部署战略统领全局,也会到人民中间帮他们修房子、种地、打井,关心他们身边的每一个细节。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中说过“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,存在于民众之中”,“我们也希望通过影像作品,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意志品质和他们的精神力量展现出来。观众一看就懂,我们不需要去说教,这就是真实的力量。”王仁君说。

从电影《古田军号》初次相遇,到电影《1921》和电视剧《中流击水》和《问苍茫》的日益精进,再到电视剧《浴血荣光》中对革命低谷期的深刻描摹,5次饰演毛泽东的经历,对王仁君而言是一场漫长而虔诚的之旅。每一次扮演,都是对这位伟人生命历程的再度靠近,也是对自我表演疆域的不断拓展。

“不从别人的表演里找答案,要从他这个人身上入手。”这是导演陈力给王仁君定下的铁律,也成为他塑造角色的根本方法论。王仁君拒绝模仿任何前辈艺术家的现成演绎,而是选择一头扎进浩瀚的史料,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文稿、书信、选集、文件,以及晚年的影像资料,都构成了他理解人物精神世界与外在风貌的基石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王仁君尤其重视那些带有个人印记的语言习惯,并在表演中贯穿始终:“韶山、湘潭人说话语调是往上扬的,剧中虽然说的是普通话,但也会常说‘莫要去做’‘你要晓得’,这样观众才会觉得亲切和真实;而他在做演说的时候字字珠玑,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,你的声调、你的胸腔共鸣,你语言中的坚决果断,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锻炼去完成。”

每一次演绎的毛主席,都是他人生中的不同阶段,对于王仁君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出发。在他看来,创作者是站在当下去回顾过去,但表演时绝不能将毛泽东晚年的“伟岸形象、高瞻远瞩、英明决策”提前代入青年创业阶段,“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,必然经历过在黑暗中摸索、奋斗、历练的阶段,不能把后面的结果往前面放。”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在《浴血荣光》中,他着力刻画的是在那个年代依然“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”“积极向上拼搏探索”的青年革命者形象。面对不公正的批判甚至被开除党籍的威胁,毛泽东展现出的是不屈的韧性,是深入人民之中进行社会调查的实干精神。王仁君认为,正是这些品质,奠定了其日后成为伟大领袖的基石。

他也强调,在创作中真实的人性光辉,总是胜过任何神化的塑造。比如《问苍茫》中,面对国民党排挤,毛泽东也会“生气地踹椅子”,展现湖南人的霸蛮性格;对陈独秀的错误决策,他敢于据理力争。“这有点像‘00后整顿职场’的冲劲。”王仁君笑着说,“这些细节,是为了让角色更可信,让观众能捕捉到他身上的能量和光环。”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他回忆起《浴血荣光》中的一场重头戏,当时毛泽东面临军事失利、转移路线复杂、军心涣散等多重困境,而拍摄当天王仁君正处于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,发着高烧“拍完就吐,吐完再拍”。这种忘我的沉浸感与生理极限下的真实状态,却意外地产生了人戏合一的效果,摄影师恰恰在镜头中捕捉到了毛主席在巨大压力下殚精竭虑的神韵,让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。陈力导演甚至一度落泪,对这场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。

“可能作为演员,在体验和叙述的时候,情感不自觉地发生共振,你跟这个伟大的人物已经产生融合,甚至融为一体了。”王仁君回忆起来,那就像是“戏剧之神降临的时刻”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五次饰演毛泽东的经历,如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修行,悄然重塑着王仁君的人生底色与艺术理念。从《古田军号》时与陈力导演第一次合作,她就明确地表示“不希望演员去演”。“那你作为演员你不演怎么完成这个文艺作品呢?需要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,你冷就得让你真冷,你难受你就得真难受,你困你就是真困,劳累就是真劳累。”王仁君对博客作者说。

正因如此,王仁君在表演中从不吝啬自己的体力和意志力。剧组经常十五六个小时拍摄,最长的一次拍摄接近40个小时,“缺氧、嗓子哑,或者低血糖突然眼前一黑,‘嘭’一个屁股墩坐在那儿,都太常见了。”

在他看来,表演不是从站在摄像机下那一刻才开始的,而是从生活中的每一处体验、每一次感受中汲取表演的养分。拍摄《1921》时,黄建新导演要求他练习长跑,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。为了在《问苍茫》中精准呈现青年毛泽东畅游湘江的著名场景,他苦练各种泳姿,最终选定了毛泽东标志性的、非竞技标准的仰泳姿态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“还有练习毛体书法也是揣摩人物心境变化的一种方式,目的是更加贴近他。只有你外部形态和你的这个眼神、语言、语速、动作完全跟他贴合了,你才能够像这个人物,我觉得一切的训练都是为了角色服务的。”王仁君说。

从《问苍茫》到《浴血荣光》,当下主旋律作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。《问苍茫》豆瓣评分9.1分,王仁君也因该剧提名2024年白玉兰最佳男主角。《浴血荣光》的导演陈力在见面会上表示,没想过能收到那么多年轻观众的喜爱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这些作品能与当下年轻人产生共鸣,在于摒弃了空洞的说教,代之以真实的力量与接地气的表达。王仁君也欣喜地看到《浴血荣光》播出后年轻观众的反馈,“我尤其看那个弹幕,我记得在B站里面有个弹幕是‘他出来了,天就晴了’,还有‘让我怎么能不想他’。我觉得这些都是最真挚、最新颖的表现方式,让我们参与创作的人内心也感到非常温暖。”

“演戏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就是要为人民服务,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。成为人民的艺术家,是演员的终极目标。”王仁君对博客作者说。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在当下追求速度的影视行业里,王仁君坚守着一种“缓”的创作态度,“陈力导演让我养成一个习惯:不能急功近利。要缓下来、慢下来,拍能留得下去的东西。”他并不接受为了赶节点而制作“行活”,拍完一部戏,他总会给自己缓冲期,从角色中抽离出来。“你一直在戏里待着,会丢掉很多真实的反应和理解。跳出来,以观众心态去看,才能发现表演的缺憾与闪光点,让遗憾的艺术更趋完美。”

这种沉浸与抽离的循环,最终沉淀为一种深沉的情感认同。“收获太多了。比如信仰的坚定,看待问题的乐观精神,胸怀的宽广——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还有最核心的,对‘人民至上’人民观的深切理解。”

五次扮演毛主席,他如何能让年轻人共鸣?

前不久,王仁君主持了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交响音乐会》,他动情地谈到当时的感受:“我是党员,当我说出‘中国共产党’时,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,汹涌澎湃。因为我跟着剧中人物‘同呼吸、共命运’过,无论是对党的历史还是对毛主席的情感都非常真挚,已经融入我的骨血里。”这份因角色而生的信仰与情感,早已超越了表演本身,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。

在《浴血荣光》的尾声,毛泽东站在历史的转折点,眼神穿越硝烟凝望远方。王仁君知道,这并非演绎的终点。每一次对伟人的靠近,都让他更深地理解何为“人民观”,何为“鞠躬尽瘁”。如今那份油然而生的澎湃将在血脉中继续奔涌——那是五度光影跋涉后的回响,亦是历史与现实在灵魂深处的共振。

订单问题或者资源求助可联系客服(免费领取一部福利资源)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